近日,中国互联网协会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发布了《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5》。调查显示,78.2%的网民个人身份信息被泄露、近半数网民个人通讯信息被泄露。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间,我国网民因为垃圾信息、诈骗信息和个人信息泄露等现象,总体损失约为805亿元。据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副主任郝智超介绍,超过80%的网民明显感受到个人信息泄露对日常生活造成的影响,近半数网民认为个人信息泄露情况非常严重。
互联网是当今社会人与人沟通与交流的工具。利用互联网,我们可以缩短空间的距离,实现工作、学习、生活的快捷方便。网民个人信息的泄露,不仅是政府的职责,个人浏览不良网页也是造成信息泄露的重要因素。
互联网信息的泄露,一方面,互联网技术自身的特性,导致治理困难;另一方面,我国关于网络权益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不完善,也影响了网民权益的保护措施出台。
针对当前互联网信息泄露的现状,首先,政府应当建立完善的网络信用体系,建立网络黑名单记录,让在网上从事非法活动的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限。
同时,在法律上,政府应当积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保护互联网权益,加大宣传互联网诈骗的力度,加强公民防范意识。在经济上,政府应当加强对利用互联网犯罪人员的追捕,加大对举报犯罪人员的奖励,让犯罪分子无路可逃。
作为互联网公司,应该通过采取黑白名单和加强资质审查等方法来维护自身和用户利益。引入人工审查和不断回扫机制,保障各方权益。
最后,作为网民,我们自身的维权和防范意识也要得到加强。在平时上网中,健康使用互联网,严格屏蔽不良网站,确保个人的身心健康,打造文明健康的网络氛围。
来源:川北在线